广汽本田森山克英:合资品牌如何定义智电时代长期主义

在今年上海车展的前一周,广汽本田发布了全新纯电战略车型P7,并且直接以一口价19.99万元的起售价直击市场核心。作为一款搭载 90度宁德时代大电池,双叉臂悬架的本田纯电车型来说,这个价格可以说是 100%的“亏本买卖”。但在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合资品牌对“造车本质”的坚守。在新车迭代周期极致缩短的中国市场,P7仍然坚持4年研发,历经150万公里路测。

在随后的上海车展,我与广汽本田总经理森山克英先生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度的采访。从造车本质到供应链革命,从定价逻辑到品牌愿景,森山克英系统阐释了广汽本田在智能电动时代的转型逻辑。

造车哲学:拒绝“快餐式创新”,坚守品质底线

“中国已是全球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最前沿的市场,但汽车始终是关乎用户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费品。”森山总经理强调,广汽本田的造车理念始终是产品能够服务用户至少10-15年,面对行业普遍压缩至1-2年的研发周期,P7仍坚持4年开发底线。

所以我们能看到,P7在安全品质上绝不妥协,单单为了电池这一项的安全,就做了多项创新设计,比如电池包内部采用分体隔离式冷却系统,实现水电分离,确保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短路;采用本田专利的电池模组保护结构,电池包壳体采用高阻燃、高强度复合材料,全球首次采用1.2万吨一体化压铸成型的 IPU 铝合金壳体,硬核程度堪比装甲车。P7还可实现碰撞后1秒内动力电池断电,有效避免着火。在被动安全方面,P7是2024年CCB中国十佳车身,高强度钢占比高达68% ;全系标配13安全气囊,远超同级别车型。

硬件的打磨需要时间沉淀,但他也坦言,软件迭代可以更灵活:“我们正通过OTA升级弥补硬件开发周期长的短板。例如广汽本田将加速Honda CONNECT的OTA升级,接下来P7会通过OTA接入DeepSeek的AI大模型。”

这种“硬件求稳,软件求快”的策略,在当下浮躁的车市中显得尤为稀缺。数据显示,广汽本田的雅阁15年以上车龄用户保有量超70万,近6年50万用户主动选择增换购——这正是“长期主义”的最佳注脚。

定价逻辑:价值战而非价格战

对于P7一步定价至20万元内的策略,森山总经理直言这是“价值自信”的体现:“我们当时定价的时候,希望顾客能通过试乘试驾,感受到这款车所搭载配置的价值感。同时希望顾客能通过这款车,真正理解广汽本田的纯电车型能提供的安心安全的价值,以及驾驶乐趣的价值。“所以,我们能看到,P7采用最新的本田云驰架构,有着“不晕、不累、不慌、不悬、不卡、不怕、不糙、不同”的“八不”价值解决电车痛点,更加入了对标豪华车的诸多先进智能化配置,价值感直线拉满。这种底气源于广汽本田的体系化优势。森山克英透露,P7的供应链国产化率已超过90%。

在采访中,我认为广汽本田应该合理的效仿新势力品牌和其他合资公司有效降本,尤其是在“价格战”依旧主流的今天,新车价格才是驱动消费者关注的原动力,中国有着无比发达的新能源车产业链集群,为什么本田不能在这个大环境下也切实做到降本,而不是亏本卖车呢?

森山总经理先是肯定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但并没有直接把问题引回到如何在本田车型开发上降本,而是让人玩味的提出的“本田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供应商朋友”。

这句话会后我思考良久,本田是个特殊的 OEM,它和它的供应商基本都是共同成长起来的最典型的就是日立安斯泰默,还有本田喜欢入股核心供应商,比如和东软合资的海纳新思入股宁德时代等等,而且在整个行业内,本田的供应商结款周期都是最快的梯队,换句话说本田对待供应商是“不甩锅,有事儿一起扛,有福一起享”。

基于这种逻辑下,森山总经理的答复就已经十分明确了,价格战要接招,但不是从压供应商来入手,本田需要的是能够在当下环境里共同抗压,共同进步的合作伙伴。如今新能源和电气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主流,本田依旧不打算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涸泽而渔,降低与供应商之间的配合度,而是着力于通过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供应商一起打造属于中国市场的优质新能源车型。

做用户价值的长期守护者,“让用户觉得有广汽本田这样的品牌在,真好!”

采访最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未来在中国市场,广汽本田会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还是一个大而强的企业?”面对这个问题,森山总经理强调了对用户长期价值的坚守。 “比起一味的追求高利润,我们更希望广汽本田在中国市场能够成为一个更有存在感的企业。让用户觉得有广汽本田这样的品牌在,真好!我们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企业。 ”

面对行业“唯快不破”的竞争逻辑,广汽本田的转型之路显得有些“笨拙”:四年磨一剑的P7、近乎偏执的品控标准、对供应链的深度培育与成长、做用户的长期守护者……但这种“笨拙”,恰恰是合资品牌穿越周期的关键——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时,这位掌舵者展现出清醒认知:“通过OTA升级可以实现部分进化,但安全与安心的驾驶体验,永远需要时间的淬炼。”确实,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汽车产业的终局,终将回归“安全、可靠、可持续”的本质。合资反攻的战役,或许才刚刚开始。

分享
评论条数(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