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热血、赛车、老派、坚持,每个人看完《F1:狂飙飞车》之后,都有自己的不同感悟。
很多看过的人表示,对电影吹爆。比如,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追梦的意义。避免剧透,两位主角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年轻的冲击。
总之,在全球上映之后,它的口碑还不错,以及用上了很多最佳的头衔。主因是,哪怕完全不了解这项运动的人,也会因为这个片子而爱上赛车。
从很多角度来看,它都配得上今年截至目前最好的商业电影,再看一看后半年的电影宣传,它还是最好。看它的过程无数次地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有一幕主观镜头我甚至跟着主角在赛场上飞,那是一种超越了爽的临界点之后达到的升空失重状态,时间停止流逝,世界的喧嚣都变成了空寂,一起单纯享受飞的过程。
从赛车角度看,它还不够好
“有意思的片子”,我们身边很多的车迷给它的评价是,这至少是一部能看完的赛车电影。如果放下执念,则会看的比较爽。
因为,从细节上看,这是让车迷恼火的,因为脱离事实有很多“大逆不道”。比如,车手可以在比赛中自己制定策略、不听队内通讯指挥、故意撞车触发安全车来赢得比赛。比如,不参加排位赛还能在赛道上队尾发车、没有在维修区发车。甚至于,61岁的老人,还能拿下冠军,这简直是超人在世。
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彩蛋,再加上这是商业片,所以就还能高兴的看下去。
彩蛋包括,巴林大奖赛里,赛车撞上护栏,断成两截,但浴火重生;比如,致敬了塞纳的下车救人;比如,雷诺车队安排撞车引发安全车助阿隆索夺冠;比如,致敬了2007年法拉利与迈凯伦的间谍案,迈凯伦被巨额罚款,甚至于在电影最高潮的结尾时,还致敬了很多车迷都知道的“小黑的脏”。
不过,好就好在,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即便是知道这些,还是会看的很爽。甚至,很多下过赛道、玩车的人群,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热泪盈眶,泪目数次。
这是为什么?
幸亏还有人性,也幸亏还有奔驰
好了,让我们抛开专业性,抛开严格,再重新审视一下,它的爆火原因。
答案其实也简单,一是人性,尤其是尊重人性,二是,幸亏有奔驰。
看电视,布拉德皮特、约瑟夫科辛斯基、汉斯季默。
三位大师,练就了这部大片。
皮特本身对于赛车就是大爱,本片制作方之一就是皮特和前妻创立的PLAN B,没有皮特的推动和初创,就没有这部片子。当然,演技也是出色,他没有把保守派演成愣头青,而是牛仔。
约瑟夫科辛斯基,他是英雄人物式的主旋律影片的大师,也是目前最能赚钱的商业片导演之一,而整片出色的质感,也是靠他。
汉斯季默就不用多说了,全球获奖次数最多的原创配乐大师,所以,配乐也有足够渲染力,把F1的世界顶级气场,呈现了出来。
再看看,谁让这些变得更加完美,那无疑是奔驰。
贴一组资料,如下:
- 梅赛德斯-AMG提供F1®车队的专业知识和AMG量产车型支持影片摄制;
- 梅赛德斯-AMG的F1®官方安全车和医疗车也在电影中“本色出演”;
-
梅赛德斯-AMG马石油F1®车队连续八次登上年度制造商冠军的奖台,成为史上首个也是唯一一支取得F1®八连冠的车队,正因为有它,推动着F1和很多赛车赛事与技术的进步。
于是,漂亮的画面,激情的镜头,这些因为有着奔驰,才能实现。而值得一提的是,奔驰还将电影里的种种热血与激情,或者说信仰,创造到了生活中。
在电影问世之际,AMG特别推出梅赛德斯-AMG GT“APXGP特别版”,全球限量发布52辆。其基于全新梅赛德斯-AMG GT 63 4MATIC+打造而成,以特别版涂装,致敬电影并高度还原影片中的F1®赛车设计,辉耀性能旗舰源于赛道的不灭激情。
搭载“一人一机”AMG M177 4.0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拥有585马力和800牛·米,百公里加速3.2秒。搭载多项源自F1®赛车的性能科技:车头下方的碳纤维主动式空气动力学部件,汲取F1®主动空气动力学技术的灵感,以“文丘里效应”实现更强的牵引力。碳纤维固定式尾翼与F1®赛车异曲同工,为疾驰的跑车提供出众的车尾下压力,造就毫不妥协的动态操控性能。赛道拥趸还可以通过Burmester®柏林之声3D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和QQ音乐等娱乐应用,尽情享受由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呈现的娱乐内容,随时随地沉浸于声浪与音乐交织的感官盛宴,释放热血激情。
于是,在生活中,我们也能体验到相同的激情,以及相同的杜比,这就是奔驰级的豪华标准。
